首頁 > 最新活動消息
 
 
 
2017/03/24

【新聞稿】汪洋中的浮木 全台第一家 專為年輕型失智者服務之「Young記憶會館」

 

失智不是老人的專利  年輕型失智者的服務哪裡找  「Young記憶會館」全台第一家

      目前失智症的社會福利資源幾乎都偏向於老年失智症,但年輕型失智者的特性與老年失智者並不相同,在尋求協助時經常遭到拒絕,或是勉強使用不合適的服務而適應不良,內心滿是挫折無助。台灣失智症協會為了照顧到年輕型失智者的需求,在震旦集團「傳善獎」支持下設立了「Young記憶會館」,為全台第一家專為年輕型失智者量身打造的服務。
      在台灣失智症協會實務經驗中,年輕失智者難以融入「瑞智學堂」,他們平均年齡59歲、大學畢業佔6成,體力好,對運動課程反應佳;而一般「瑞智學堂」參加者的平均年齡高達80歲,長輩們參與運動課程受到身體功能的限制,動機或成效較弱。這兩個世代,在體能、生活背景及文化認同有所差異,服務設計必然不同,然而失智社會資源多偏向老人,導致年輕型失智者缺乏認同感,因而降低參與的機會,被迫從社會安全網中掉下來,在汪洋中漂流。
      衛福部科長張秀君表示,今年長照2.0已經把50歲以上的失智者納入服務,未來的政策設計希望把家屬和個案串連在一起,因為失智不是老人的專利,更不是台北市的專利,希望政府和民間的力量一起來,將記憶會館的服務在全台灣複製出去,幫助廣大的失智者及早獲得幫助。
 
年輕型失智確診不易 家庭照顧挑戰高 社會歧視大
      比起因為老了、病了才失智的老年型失智,年輕型失智及其家屬面對的醫療及照護情境更加嚴峻,需要強大的社會支持協助他們面對難關。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賴德仁指出:年輕型失智症,是指65歲以下被確診失智症者,推估台灣目前約有12,000位,男多於女、疾病進展速度快,較容易出現精神行為症狀且對藥物反應不佳。由於社會大眾對年輕型失智認識還不足,以致延遲確診的時間,比起老年性失智症還晚2-3年才確診。年輕失智者是上有老、下有小的三明治世代,卻因病提早退出職場;在家庭的角色從付出者,變成接受者,家屬面對失智者好手好腳,年齡尚未老化,卻必須仰賴照顧時,心態不平,容易累積壓力;由於年輕型失智者的外表正常,跟一般人沒有兩樣,一旦行為異常,例如:隨手拿取他人物品、在公共場合喃喃自語或詞不達意、買東西未付錢、走錯廁所等,很容易遭來社會誤解眼光。
 
老公你在哪裡? 一群社會看不見的年輕型失智者
      失智症不可怕,可怕的是,社會對他(她)的不了解。照顧53歲先生的郭女士表示,自己以前是家裡城堡的公主,根本不需要作家事或煩惱如何照顧家人,然而自從先生生病後,從天堂掉到地獄,先生的性情及行為大變,在家裡躲起來,經常找不到先生躲在哪裡。當發現先生有問題後,茫然的在醫療體系中被轉診多次,在2年前被確診後,仍被醫療人員建議她應帶先生去精神科就醫,並告知先生不像失智症;她不斷的在網路爬文及四處打電話都碰壁,直到找到台灣失智症協會,才找到一個先生跟她都可以參加活動的地方,而且認識了一群年輕型失智症的家屬互相依靠,彼此取暖,找到了一片可以抓住的浮木;照顧太太7年的張鎮華教授表示,年輕失智者在所有失智人口中佔較小比例,不易被重視。但是因為年紀輕輕就生病,提早退出職場,對於家庭經濟影響大,更由於太太照顧不易,女兒也加入照護人力,犧牲了自己的工作機會。年輕失智症者需要社會更急迫的支援,更殷切期盼社會大眾以同理心對待。張教授及郭女士感謝台灣失智症協會積極協助、支援年輕失智症者及家屬,呼籲政府及社會有心人士及單位一齊加入協助的行列。
      台灣失智症協會為了讓年輕型失智者有一個穩定參與活動的地方,在震旦集團「傳善獎」支持下設立了「Young記憶會館」,是一個明亮、溫暖又安全的友善環境,活動課程多元豐富,開辦家屬講座、支持團體、運動、料理及手工藝等健腦課程,以延緩病程的退化,並讓家屬獲得喘息及同儕支持。這是全台第一家專為年輕型失智者量身打造的服務。
 
不管與你的路有多苦 台灣失智症協會一路與你相伴

     「不管與你的路有多苦,台灣失智症協會一路與你相伴。」失智並非正常老化,失智者需要藥物與非藥物治療、需要長期照護,承受照護壓力的照顧者更需要社會大眾溫暖與扶持,台灣失智症協會志在提升社會對失智症的關注,並改善失智者的尊嚴及家屬的生活品質。

民眾有失智症相關問題可撥打 

失智症關懷專線0800-474-580(失智時,我幫您) 

服務時間:上班日上午9點至晚上9點

新聞連結:

優活健康網
聯合影音
聯合報
新唐人亞太電視
青年日報
國立教育廣播電臺
中華日報
人間電視

 
    回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