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|
對疾病不了解:沒有人能預期自己或親人會罹患何種疾病,在面對診斷宣布的剎那,對疾病的了解是空白的。由於不了解而產生焦慮、害怕,能治療嗎?治療有後遺症嗎?會威脅生命嗎?會遺傳嗎?如何照顧?等等,許多的擔憂與疑惑。 |
2. |
對醫療系統不熟悉:除非是醫療相關人員,一般人對醫院的運作是不熟悉的。父母年紀大了,子女便常要帶父母進出醫院,失智的父母看個門診就需要出動一家人,才能搞定。住院時更不用說,辦手續、送檢查、找主治醫師、病房作息常規、雇用看護的規定、醫療專門術語等等,都需要逐步了解。 |
3. |
對社會資源不了解:一般人沒親身碰到,並不會知道有那些社會資源可減輕家人負擔,碰到困難總是辛苦地獨自面對。通常是有經驗的親友,或病室中其他家屬分享,或醫院社工人員及護理人員主動告知,否則家屬通常要主動探詢,才能逐漸清楚有那些資源可用。 |
4. |
家人對疾病治療、照顧方式看法不一:親人偶而來探望父母,可能出於關心總是會提出許多建議,建議看另一位高明的醫師、吃中藥、針灸、請看護、問神明等,每個親人帶來不同建議,令主要照顧者十分為難。部份手足妯娌不但不體諒實際照顧的人,而且對照顧方式多加要求與責難,令主要照顧者憤憤不平和委屈。 |
5. |
照顧責任的分擔不均:女性、沒工作、沒家累、住得近的家庭成員往往成為主要的照顧者,但她(他)不見得有照顧的意願,勉強的結果將破壞家人關係,且影響照顧的品質。有的家庭子女能分工合作,共同分擔責任,有些負責照顧、有些負責就醫、有些提供經濟支援等。但許多的家庭出現照顧工作分配不均、照顧者覺得不公平的狀況。嫁出門的女兒說要照顧公婆,無力照顧父母,未婚的兒子說忙於事業沒時間照顧,媳婦說要照顧小孩且和公婆不親。大部份家庭中會有照顧父母願意較高的子女,但其他子女若沒有分擔的共識,長期一個人承擔的結果將導致主要照顧者崩潰、手足關係破裂。 |
6. |
家人財產分配衝突:把照顧責任與父母財產的分配相提並論是常見的現象,這兩件事擺不平,常傷及手足情感。失智症患者因缺乏判斷力,財產可能被某子女操控,演變成手足對簿公堂。從古到今,這類情節不斷上演著,如何有智慧地面對是一項挑戰。 |
7. |
對工作的衝擊:有些照顧者一面上班同時也要照顧父母/配偶,中午跑回家準備中餐、臨時出狀況必須停下工作趕去處理、常請假帶父母就醫,長期下來無法專心工作,影響工作表現。有些父母住在鄉下,不願搬到城市讓子女照顧,子女也難割捨事業下鄉照顧父母,處境兩難。 |
8. |
對家庭及婚姻生活的衝擊:為了照顧父母,與配偶子女相處的時間相對減少,加上照顧工作的繁重壓力,嚴重影響夫妻間感情的維繫,對子女的成長與學習也無暇顧及,長時間衍生出許多家庭問題。先生強迫太太辭職以照顧公婆,導致太太要離婚;為了照顧父母,夫妻間口角不斷的案例比比皆是。 |
9. |
角色間衝突:一個人常有好幾個不同的角色,每一個角色都有其任務工作。面對失智父母,做「子女」的要照顧他們生活起居大小事;面對自己孩子,做「父母」的要輔導子女課業、關心子女交友情形、陪伴子女成長、維護子女身體健康;面對先生,做「太太」的要關心先生工作情形、煮好吃的菜慰勞先生的辛苦、陪伴先生滋養兩人情感;有上班的,工作上角色偶而也會用到下班時間,或上班時間要處理家中事務。一個人的體力是有限的,而且一天也就只有二十四小時,這麼多的角色常會顧此失彼,覺得事情永遠做不完,一天二十四小時不夠用。 |
10. |
失落與哀傷:看著父母逐步退化,一點一滴地喪失功能,直到連自己的子女也不認得,這過程令子女心碎,父母雖未過世,做子女的感覺上卻已失去他。子女常無法接受面對父母退化的事實,期待著有奇蹟出現的一天,特別是父母年紀還不是很大,或者是子女才剛想要多陪陪父母時。無論是何種疾病造成的病痛失能,子女心中總有不捨及傷痛。 |
11. |
失智症患者的情緒反應:輕度失智症患者在面對自己因退化所造成的失能時,常因無法接受而出現許多不穩定的情緒,如莫名生氣、說喪氣的話、覺得自己沒用等言詞。有時子女情緒常跟著父母情緒起伏不定,造成照顧上的壓力。當失智症患者出現嚴重的情緒障礙時,宜尋求精神科的協助。 |
12. |
角色的反轉:昔日高高在上、權威的父母,今日變成需要子女來幫他洗澡、穿衣、洗臉等,子女唯恐傷及父母的自尊,但又必須協助其個人衛生等工作,心態上頗難調整。特別是要照顧一向掌控大權,如今失智了卻事事仍要操控的父母,子女聽他的行不通,不聽他也會挨罵,處境十分艱難。有些子女對父母的畏懼,到父母年老時仍然存在。在角色的轉換上,雙方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適應。 |
13. |
與失智症患者的衝突:照顧負荷的嚴重程度與過去關係的好壞有關。過去與父母關係良好的子女,即使照顧工作很沈重,還是甘之如飴;反之,原本關係惡劣,現在又不得不要照顧父母時,照顧者的壓力是難以承受的。過去不負責的父親,甚至虐待孩子的父親,現在反過來需要子女照顧時,子女內心常是抗拒的。重男輕女的古老觀念,即使女兒辭工作全心在家照顧母親,母親仍只惦記著"不理他"的兒子,導致母女常衝突。失智的父母常不按牌理出牌、指控家人偷東西、重複同樣問題數十遍,家人常受不了而發生嚴重衝突。婆媳關係缺乏親情的基礎,生活習慣、觀念想法不同,在繁瑣的照顧工作中,衝突更是難以避免。 |
14. |
對自己性格的挑戰:有些人個性急,做事速戰速決,效率超高,但是在照顧失智者時往往遭到強烈挫敗。照顧失智父母需要好大的耐性,要配合父母的速度,太急時會引起情緒反彈。有些人超愛乾淨,失智父母可能隨地吐痰、大小便、無法保持乾淨,令有潔癖者難以消受。改變父母是困難的,調整自己的個性也是一大挑戰。 |
15. |
體力的耗損:承擔照顧責任的過程通常未經過理性的思考,進入照顧歷程後才發現,並不如想像中輕鬆。許多中年子女照顧父母,經常要搬動父母、翻身、洗澡、換尿片,體力真吃不消。失智的父母常半夜起來活動,照顧者也無法睡覺,長期睡眠不足,精神體力都無法負荷。 |
16. |
心力的耗損:照顧歷程中情緒是複雜的,焦慮、擔憂、挫折、生氣、委屈、罪惡感、孤單、哀傷、無力、無望、憂鬱等,在不同的時間交替出現。辭去工作選擇在家照顧父母,頓時覺自己社會地位降低,若又沒有家人的支持肯定,自我的評價降低,心情將陷入抑鬱。許多照顧者在接下照顧擔子之後,便逐漸與社會隔離,不參加朋友聚會、社交活動等,照顧歷程中情緒更難以抒發。 |
17. |
社會壓力:失智的父母常出現在外控訴子女不孝、媳婦虐待,有些出現不雅舉動,甚至騷擾女性,造成家人十分尷尬,承受他人異樣眼光。社會對女性刻板印象,認為照顧工作是女性應承擔的工作,男性則專心發展事業,然時代已改變,兩性在事業發展及家庭責任上是同等機會與責任的,但在變遷過程,許多女性仍承受不平的壓力。社會表揚孝順楷模的同時,崇尚犧牲奉獻精神,導致照顧者不敢表達需求,再苦也要咬緊牙根撐下去! |
18. |
經濟壓力:一人辭去工作在家照顧,家庭收入即減少一半,加上照顧上各類開銷,對一般上班族都是很大壓力。 |
|